2011-05-28

【噪反城市】營造音樂烏托邦

在藝術上,每個人的主觀意識尤其明顯,好與不好,各有說詞,一線之隔卻天差地遠。就音樂來說,可能你認為的好音樂,別人並不認同,甚至視為噪音,像武器般尖銳不堪入耳。《噪反城市》正是利用這種特性,將音樂化作武器,融合警匪片做喜劇性表演,是部聽覺驚艷,視覺驚嚇(?!)的超現實主義電影,入圍坎城影展,廣獲國際許多獎項,它也是今年金馬奇幻影展的閉幕片。







電影名稱: 噪反城市(Sound of Noise)
出品國家/語言: 瑞典.法國 / 瑞典語
類型: 劇情
年代: 2010
導演: 烏拉西蒙森(Ola Simonsson)、喬安史特賈恩‧尼爾森(Johannes Stjarne Nilsson)
演員: Bengt Nilsson,、Sanna Persson、Magnus Börjeson
片長: 102分





說具體點,它就是「反叛性更高的STOMP破銅爛鐵打擊樂團來演電影」。

電影中的六個鼓手,他們始終沈醉於自己創作的音樂當中,並認為這座城市到處充斥著「噪音」。於是製造了四個計畫來讓城市人民知道,什麼才是真正的音樂。他們將醫院、銀行、歌劇院與電廠依序作為犯案地點,這意味著他們要挑戰的是一種處在社會金字塔頂端,且無可取代的功能性權威。他們既不偷也不搶,只用「就地取材」的方式演奏音樂,也不在乎有沒有聽眾,只要自己開心就好。如此一來,劇情便是挑戰視覺及法律道德的邊緣,顛覆一般常理的行為想法,也對觀眾的認知達到示威之目的。

主觀便伴隨著自私,這樣的態度若加入「創意」,就相當尖銳荒謬了。因為創意絕不會誕生在平淡無奇的故事裡,它往往是兩極的,不是引人爭議,就是讓人拍手叫好,所以這是一部典型的兩極化電影。就光拿我分享預告片給朋友看來說好了,答案只有兩種:

可怕或有趣。

其實故事架構很老套,轉折也不夠細膩,音痴警官最後居然突兀地愛上了女角頭(可以這樣說吧),也沒來由地聽不到證物所發出的聲響...甚至他們的計畫有些虎頭蛇尾。但由於創意在他們演奏的「樂器」,加上反叛目的,導致趣味橫生、節奏性強,讓人會忽略以上缺點而稱讚這部電影很妙。

這跟導演有很大的關係,烏拉西蒙森與喬安史特賈恩‧尼爾森兩人都非電影科班出身,一位是作曲家,一位是平面設計師,這是他們首次執導的長片。其實懂太多拍攝原則反而會畫地自限;非專業的想法,容易拍出奇特的電影,馬上跟其他電影區分開來,讓人眼睛為之一亮。


在結局裡,女主角Sanna Persson說的那句台詞:「我們還是得討生活的。」爾後,與其他五名夥伴一同站在舞台上,為那些來用餐跳舞的人們,獻上他們當初厭惡的乖乖牌歌曲,狂傲骨氣頓時被現實生活磨得蕩然無存。

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的,再好都有人厭惡;荒謬的理想,只是現實之河裡的一葉空舟,隨時會被大雨襲擊而淹滅。我們唯有掌握好那船槳,才能在舟上站穩,抵達那合乎道理的完美。










圖片來源:前景娛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如要留言,請留下名字或暱稱,方便作直接回覆, than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