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04-27

【他們在島嶼寫作 文學大師展系列 - 林海音:兩地】

        台北長春戲院被國賓併購之後,一直沒有去看。直到今天,我拿著手上有的預購票去劃位,因為時間及交通的關係,不太可能常來這裡,所以我並沒買文學大師展套票。




        而今天選擇想看<兩地>,原因在於,這六部系列電影當中,唯有林海音先生是已逝世的,我想瞭解導演楊力州如何詮釋她的故事;另則是已看過她所有小說散文的前提之下,自然我想知道關於她的一切。

        正確來說,它是部紀錄片,記載著林海音先生的女兒、兒子,還有一些曾受到林先生擔任聯合報編輯時,所提拔的作家們,口述表達對她的印象及尊重。偶用紙片動畫穿插<城南舊事>的情節,很是樸拙有趣。做文學紀錄電影,無法以商業做為絕對考量,觀眾能前去一探究竟的動力,就是憑文學所飄的香氣而來,在台灣,尤在科技發達、思考爆炸的時代,文學是亟需時間耕耘的良田,不能任憑荒蕪,由那些速食文化雜草充斥其中,阻礙了我們對文字的想像與思考。

        由於她辭世的緣故,於是導演用數種不同方向來集合回顧:包括了子女對母親的回憶;被提攜的作家們對編輯推手的感謝言語;朋友對她的讚賞。而令我不禁動容的地方在於,在政治動盪不安、自由遺落的年代,她因愛才,置禁忌於度外,將一些當時無知名度,文筆卻佳的投稿者,放在聯合報副刊裡刊登。她認為,好文章不該被政治拖累迫害,本質是單純的。電影表示,如沒有林海音先生的膽識及提攜,相信不會有黃春明,也沒有鍾肇政及林懷民等名作家。

        林懷民表示,當初他十四歲,投了他第一篇小說《兒歌》到聯副,隔了一禮拜,竟發現他的文章被刊上去了!對他是種莫大的鼓勵,令他興奮不已。記得當時稿費是三十元,看一場電影是一塊八,那是一筆很大的金額,然後他就拿著這筆錢高興地去學芭蕾舞課程。他說:「沒有她,就不會有今天的我,因為我到現在一樣愛寫小說,也一樣熱愛跳舞。」

        林海音先生不單愛才惜才,還創了“純文學出版社”,真正投入地為文學用心澆灌,讓許多文壇名人有更多發光發亮的機會,實屬難得。而除了觀看她著名海內外《城南舊事》的作品之餘,還能在這部片裡看到不為人所知的林海音,親身感受到兩地之於她的雙重情感,以及對文學的熱情、寬心待人的一面。


        感謝製作這系列電影的工作團隊,能讓更多人知道,對土地及文學的這份熱愛,是永不減滅的。(只在國賓長春戲院播,到5/6止)


p.s: 也感謝製作<文學系列大師電影>的目宿媒體,將此篇文章連結至官方部落格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如要留言,請留下名字或暱稱,方便作直接回覆, than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