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01-01

【刺激1995】為自由做的預備

一開始對於電影《刺激1995(The Shawshank Redemption) 的印象,我應該是模糊的 (因為絕有可能是片名的關係,被其他外國監獄片、動作片給誤植印象),所以等同是重新認識它的。看前上網大概查了一下,發現這部片十多年來,已被大家評論過無數次 (甚至會被當作演講激勵人生的電影教材?! )其實都無所謂,反正沒看過的都是新電影,而經典好電影是不管隔了幾年看了幾次,一樣都能在心底激起深淺不一的感受,為了避免網路上的資訊影響到我的觀看,於是匆匆掠過內容大綱,就開始觀看這部片了。

圖片來源: http://app.atmovies.com.tw/movie/movie.cfm?action=filmdata&film_id=fHatm0856003
片名: 刺激1995 (The Shawshank Redemption)
出品國家/語言: 美國│ 英語
類型: 劇情
年份: 1994
導演: 法蘭克戴瑞邦 (Frank Darabont)
編劇: 史蒂芬金 (Stephen King), 法蘭克戴瑞邦 (Frank Darabont)
演員: 提姆羅賓斯 (Tim Robbins), 摩根費里曼 (Morgan Freeman), 巴布甘頓 (Bob Gunton), 威廉山德爾 (William Sadler)
片長:142分鐘

看完後,我想縱使這片名再普通,過了幾十年,我還是會記得的。因為它的內容非常有啟發性,跟一般監獄片是完全不同的。而我大致上分為三個可探討的方向 :

.信仰
相信不管是基督徒身分與否,總會對於上帝懷有許多疑問,或請求解答。有時在生活中,常遇到了困境或抉擇時,對於聖經上的話語,會自作聰明地(或者潛意識?) 以自我方式去解釋,讓內心達到平衡來助其合理化。我發現此片有上述情形,另外也有與聖經內容做巧妙的呼應。在片中最明顯的角色便是典獄長了。
當然前提為,信仰只是一種人在精神上的寄託,但不能完全代表所有信徒都是善良的。


他一開始便對新進的囚犯說:「不得褻瀆上帝」及「我只相信兩件東西,紀律及聖經,在這裡你們都有。」看似他是個十分敬畏上帝的基督徒,也希望所有囚犯都能相信耶穌,不過同時緊接在下一個鏡頭裡,可以看到他用眼神指使旁邊的士官,對不諳黑暗體制的菜鳥囚犯來個下馬威。(重點是這位囚犯所問的問題沒有褻瀆上帝啊……) 道貌岸然的行為儼然形成,此外大家一定都能看到,在典獄長辦公室牆上掛著“His Judgment Cometh and that Right Soon”的牌子,看似正義,但其實表示他自將身分比喻成了上帝,審判也是由他來決定。不過最後卻因為他的所作所為,這句話變成是送給自己,這安排真是讓人拍案叫絕


在查房的片段也相當有趣。他拿著聖經卻連翻都不翻地問主角,最喜愛聖經裡哪句話。
我相信典獄長整本聖經應該也只會() ─ 約翰福音8:12……耶穌又對眾人說:『我是世界的光。跟從我的,就不在黑暗裏走,必要得著生命的光。』」因他自認是這整座監獄的上帝,內心狂傲可見一斑。若當時他翻開了聖經,我想一定就發現主角的鑿牆工具了。但也因為主角玩的是心理戰,他只把握一個原則:「典獄長只相信兩件東西:紀律及聖經」,所以縱使牢房裡的東西都搜過一遍,也不會讓大家去懷疑他手上的聖經,而典獄長最後拿了,之所以不翻開,也是要證明自己不懷疑聖經 (但其實反過來說,不翻也表示他不相信聖經) 而大家認知是:典獄長都相信了,大家當然就不會去動啦。
無形宗教的力量之所以令人敬畏,那是因為無法被預測,所以許多邪僻之人總是利用這點,拿著信仰來替自己作為一種強而有力的說法,反正也沒有人能證明他這樣做是不是對的。

.體制化
片中最簡單又完整對於「體制化」的口語解釋,就是Red所說的:「你一開始討厭這些圍牆,後來逐漸習慣它,最後卻離不開它。」


其實只要有團體存在的地方,都會產生體制化,為了規範這些人群的行為所制定的;而每個人為了生存,便從抵制開始,進而克服,最後適應。但體制化的適應也同樣是可避免的,在於心態上的學習及尋求突破。
最明顯的例子就是Brook,待在監獄五十年,他也成了監獄中的模範。直到大家在恭賀他即將假釋出獄的那天,卻在他行為上發現了極大的惶恐不安。最初期待的假釋,如今卻成了他最害怕的事,因為他已將監獄當成是唯一能生存的世界。其實對於未知的一切感到害怕是正常的,只是他無法先預備好自己,去了解現在世界的一切,所以他一踏出監獄大門之後,像是穿越時空般,從五十年前來到現在,感覺自己跟這世界格格不入,於是在旅館裡頭自縊,成了體制化下的犧牲品。
而主角Andy便是尋求突破體制化的角色,他不認為自己永遠都會被關在監獄裡。因為他從一進監獄開始,便仔細觀察這裡的建築構造、建材、地形還有人性。最重要的是他始終保持希望,相信有一天可以出去。


「希望」並不可怕,反而是件很棒的事情。它的產生,不單只存在著信心,而且還要有已預備好的能力和機會的把握,否則跟「催眠自己」是沒有什麼不同的。

.適當的悖逆
監獄是個毫無人權、無自由、無民主的地方,因為這是「罪惡」的聚集地,所以管理者更可以秉著理所當然的正義,去要求囚犯該做些什麼,不該做什麼。
而人總有反叛性,對於不合理的情形出現,差別只在於要不要訴諸行動。當然也可以用警示,不嚴肅尖銳的方式反抗。其中主角把莫札特歌劇《費加洛婚禮》黑膠唱片播放給全監獄囚犯聽,然後又把自己關在裡頭不聞他人在外頭猛敲門的片段,我非常喜歡。因為那間接的表示:
縱使我們因為犯罪被關在這裡,你能囚禁我們的身體,但不能禁錮我們的靈魂及我們的喜好。」
而廣場上的囚犯聽到當下,全屏氣凝神仔細聆聽。Red說了一句「我從來沒搞懂這些義大利女高音唱什麼,其實我也不想懂。」的確,此時已經不用管懂不懂了,重要的是,從擴音器傳來的除了冷硬的命令以外,他們居然還能聽到來自於自由的聲音,這也表示一種精神釋放。


有時對於不合理的事,在合適的範圍之內做出反抗,是一種給他人的警醒。或許這樣說法有點奇怪,但這往往會替之前的不合理洗出革新。同時心靈也需要革新,我們在過於平靜甚至乏味的生活裡,要找到許多的目標來支撐心靈,才會有意義。


除此之外,有一個點我比較有疑問,


當Andy在監獄裡跟Red在說,如果他出去之後,要怎麼找到他的步驟流程計畫,之後Red還真的按圖索驥找到時......我覺得有點訝異,那Red記憶也太好了吧?! 聽主角說一遍就記起來了......而且是在「覺得他在說笑話」的情況下。
一般人對於自認為「不可能發生」的事情,不會太在意去聽,更不會還勞心去記得。
或許吧,如果要把這個點給解決,那方向又會有些不同了。
(去蕪存菁嗎......)




這部片沒有什麼其他女性角色,但這毫不影響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,有很多對話值得深思,是部非常棒的電影,難怪在十幾年後的現在,它仍是一部人人推薦的好片。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如要留言,請留下名字或暱稱,方便作直接回覆, than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