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03-10

【狙擊陌生人】身分的認同危機

     
       《狙擊陌生人》(Unknown) 是一部相當典型的商業好萊塢片。



電影名稱: 狙擊陌生人 (Unknown)
出品國家/語言: 美國.英國.法國.德國 / 英語
類型: 懸疑/驚悚
年代:2011
導演: 豪梅寇勒特瑟拉(Jaume Collet-Serra)
編劇: 奧利佛布奇(Oliver Butcher), 史蒂夫康威爾(Stephen Cornwell )
演員: 連恩尼遜(Liam Neeson), 珍妮艾莉瓊斯(January Jones), 黛安克魯格(Diane Kruger), 法蘭克藍吉拉(Frank Langella)
片長:113分鐘

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從題材來看是相當吸引人的,身分對一個人來說,能表示什麼? 地位、人格上的認同,或者與特定對象理所當然的相處關係? 假使有朝一日你的身分遺失被他人所利用,所有證件皆無法證明你是誰,那又是什麼景況?

我們憑著記憶了解我們擁有的身分,來行使能做的事。而身分也只是個証明,不表示人的價值,但往往我們容易因身分而忘了自己的真正價值所在。此片其實也點出了一個問題:人若沒了身分,價值也會消失嗎?
 

       
緊張的劇情是懸疑驚悚的必要條件,不過卻不一定藉由「打鬥飛車、你追我跑」來表現(當然這是最明顯且吸引人的方法)。它也可以是製造一連串緊湊的疑問,在有限時間內逼著觀眾用視覺解決,尤其是在這部片。此片主要應把重點擺在主角前後身分的轉換合理性,而動作呈現稍微點綴即可。但為何打鬥飛車動作如此之多,除了上述說的製造緊張之外,另外導演有意讓主角連恩尼遜延續之前他在電影《即刻救援》(Taken)的動作派角色,增加劇情的張力。

    在取景上,導演刻意選在德國柏林拍攝,主要原因在於電影講述的是角色認同危機, 與柏林曾經分裂多年,如今東西德統一後,仍有認同危機的情況相吻合;在選角上,是本片最完美的地方,主角A連恩尼遜的演技及形象,不會讓觀眾主動懷疑他的一切,反而會與他一起向外同仇敵愾,這是導演最自然又直接地「誤導」觀眾的方法,而搭配珍妮艾莉瓊斯飾演他的妻子,與她在片中的神秘氣質相似,此更替角色間的關係加分。

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預告片剪得十分成功,而確實地,它也讓某些觀眾相信他們一開始所見的,電影也的確在最後爆出一個震撼,但有點像電影《隔離島》(Shutter Island)的處理,懸疑電影是否有更高招的表現方式,不必藉由對話,用一個畫面就足以讓觀眾全都明白,而詫異不已?

         結局固然不錯,但在中間交代過程裡,卻顯得處理有些草率及矛盾,是本片的敗筆,以下歸納了三個疑點:


      
一、真實身分的記憶
 一個人再入戲,也無法忘記他自己的真實身分,總會有抽離的一天,除非他一出生就以第二身分存在於這個世界。但後來的情況,對於此情形又無法加以解釋。

二、同一組織的人物應該彼此都認識
既然身處在一個組織裡,不可能只對首腦還有扮演妻子的夥伴有印象吧? 大家都一起工作這麼久了,面孔總會熟悉,所以主角B (艾登昆恩飾)及一開始追殺主角A的眼鏡先生跟另外那位(無名氏)都是同組織才對,那對於主角A來說,為何感覺完全沒看過? (若是首腦另雇殺手,那也該交代清楚情節。不過對熟人下手反而簡單,基於防備心降低…那何必把「人事成本」提高?)

三、計畫執行的草率
         策劃許久的計畫,密碼應該熟能生巧,不需要課本才對;女主角為何又要折回去拆卸炸彈?生命不比面子重要?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   如果以上問題都能夠獲得合理的解釋,那就趨近完美了。畢竟拍關於「記憶」或「自我認知混亂」相關的電影,需要講求邏輯概念,解決很多不合理的情況,不論順向、逆向都能夠解釋得過,才能讓觀眾心服。此片一樣吸引愛好驚險動作片愛好者,不過若是喜愛電影內容交代清楚的觀眾......就需要考慮了。


圖片來源: 開眼電影網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如要留言,請留下名字或暱稱,方便作直接回覆, than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