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09-17

《家變》精讀才知味

我看了有始以來,最久的一本書。

雖然先前在書店有翻了幾頁,但未認真讀。


書名:家變
作者:王文興
出版年代:初版1978年 / 二版2000年 / 本版2009年
出版社:洪範書店



之後書展買了下來,花了七個月,一天看十分鐘到一小時不等,不過比起作者王文興撰寫此書花了七年,是少得太多,但回報算很不錯了,畢竟他希望讀者能「精讀」。不過我看書快速是眾所皆知,所以精讀是一大挑戰,中間雖有一度不想看了...就看別本書,但想想沒看完很可惜,於是之後又繞回來繼續。

它其實不厚,才二百三十八頁,對於一本長篇小說來說,算是正常。但它是一般大眾所稱的「詰屈聱牙」之書,內容用詞拗口、怪異,少量會讓人驚奇,可是量一多,就是考驗讀者的耐性了。

出版至今,距離現在三十多年光景,它仍是中文小說一百強之一,我個人認為,主要原因在於<家變>重新給予「閱讀」定義,帶讀者一同領會何謂「閱讀」,其次是摹寫人物的刻畫深度力道足夠。

一般在閱讀中文字的時候,不管是字彙或文法,由於我們都已熟悉,所以往往都會很順的讀下,反而會輕拂字裡行間的意義,可能看完了一整本,只能說出個大綱,或者不出數天,便遺忘在九霄雲外,那便是字讀到了眼,卻讀不進心。作者便利用了倒置措辭、拗口怪異的方式,讓讀者再讀個幾遍,去瞭解意義。這也正是考驗讀者的耐性之處,因為你會受不了這麼多怪異的詞,穿梭在裡頭。不過不可否認的,他將中文閱讀的方式,推向了一種新的境界。

我舉個例:

「他行到一處看見前就是近家之地的鐵軌平交道了,離開家單祇有六七分鐘的路程。他們真真是傻頭,不願意硬起緊牙熬一熬。這會兒我不都要到家了。雖而到家的時刻晚了一些些。遲了半點鐘吃午餐,午睡時間因是受到削掉。伺下午復入去上班時是ㄅㄛ仍仍走路去上班呢?....」(p.149)

標粗體字處,是我認為作者設計過的用法。「遠」前也可說成眼前;「真真」其實無義,可表為「真」一字即可,但重疊有加強的作用;「硬起緊牙熬一熬」亦同「咬緊牙根熬一熬」,雖抽換詞面但意義相同;「亦」,其實多餘,可等同於「都」;「受到削掉」可從「減少」意義轉換,「ㄅㄛ仍仍」,其實主要是凸顯注音文,讓人可以再讀個幾遍。

又例:「范閩賢,你別給我故意去用聲東擊西的計端,我決是不會上你的這一鬼勾當!」(p.196)

沒打錯字,原文就是這樣,「計端」可從「詭計多端」簡化而成,「決是不會上你的這一鬼勾當」可還原為「絕不會上當你這一個鬼勾當」,其實有點像是詩詞的倒裝用法。強調音韻,與撤換字仍是同義的方式,同時顧慮到故事情節的細膩交代,讓創作顯得格外艱鉅,不難想像作家王文興一日「敲打」三十字的情形。


以上是格式表達的內容,再者談到小說內容本體,我個人認為,引起當時台灣文壇喧騰一時的原因,是因為太叛經離道了。儒家思想、弟子規、孝經、二十四孝,哪個不是都教導我們要懂得孝順? 但說穿了,全世界每個家庭,果真都是父慈子孝嗎?

當然這樣的和樂,是每個家庭所想望的,只是這世界上不全然都是光明面,<家變>便點出了沒人說過的"黑暗面"。父親的消失,反而讓兒子覺得跟母親過得更好,這樣的結局,肯定沒法讓那些支持儒家的學者們認同;不過事實上就是如此,這世界充滿不同的故事。在生長過程裡,兩代的相處必然不完全和諧,尤其在父權社會裡,在六、七O年代時,傳統與現代觀念,剛好到達了一個明顯的落差,因為出現西方帶來的影響,導致東方傳統思想開始受到衝擊,使得傳統有逐漸瓦解的傾向。兩代如何良好的溝通,直到現在一樣是問題。

情感是矛盾的,你不可能保持完全的愛,或完全的恨,對於家人更是。血濃於水,縱使要分割,你身上的一切也是無法割捨的。當然故事中主角范燁,也是如此,否則他在尋父的過程裡,怎還會不斷浮現過往的畫面? 主角對待父親,從尊敬崇拜至憎惡,從親密至疏離,如此層層剝開,道出家變的醞釀過程。

現在社會新聞紛多,太多逆倫的慘劇發生,我們應要內省是什麼原因會造成這種衝突,真的只是純粹溝通的問題? 抑或是一種對雙方期待的落差,逐漸在日常生活中發酵? 太多家庭問題,值得我們去思索,<家變>內容細膩,鋪陳張力夠,看這本書具備的,有耐性即可。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如要留言,請留下名字或暱稱,方便作直接回覆, than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