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最難的,不是拍大陣仗大場面,而是怎麼把狹小有限空間裡不得動彈的獨角戲拍得精彩。尤其是山難求生的題材,必須避免如同紀錄片形式拍攝,這著實考驗導演及編劇的功力,另外就是配樂如何與電影做完美的契合。這款的電影海報設計相當別出心裁(見下圖),除了把電影主要元素標示出來之外,也將畫面分為虛實二面,實部為險惡寂靜的岩塊,象徵著大自然無聲的力量;虛部為廣闊天空,呈現沙漏狀,象徵著不斷流失的生存時間。
只是不解的是,為什麼臺灣海報是用另一款......?
電影名稱:127小時(127 Hours)
出品國家/語言: 美國.英國 / 英語
類型:劇情
年代:2011
導演:丹尼鮑伊(Danny Boyle)
編劇:丹尼鮑伊(Danny Boyle), 賽門鮑弗依(Simon Beaufoy)
演員:詹姆斯法蘭柯(James Franco), 凱特瑪拉(Kate Mara)
片長:94分鐘
此為真實故事改編而成。電影描述一位個性獨立樂觀的登山高手艾倫羅斯頓(Aron Ralston),在沒有跟任何人告知去向的前提下,獨自前往美國猶他州峽谷攀岩探險,卻意外跌入山谷,被一塊大圓石砸中並夾住了右手臂。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,他只單靠一塊墨西哥餅、一瓶不到五百毫升的水、一臺照相機、攝影機、數條攀岩繩索及一把不利的多功能用途刀來度過五天多的日子。最後他決定對自己的右手臂採取終極手段......來換取活命機會。之後再爬上二十公尺左右的岩壁,獨自步行了一萬多公尺,直到遇見登山客才得以被救。
這部電影,充滿巧思與震撼。
電影開頭以Free Blood唱的 <Never hear surf music again>作為熱血沸騰的開場。利用三等份及二等份的畫面快速轉換切割,來表達出不同現代空間的人群,在同一時間的進行 : 股市、購物、球賽與馬拉松等萬頭鑽動的景況,呈現我們在一個躁動不安且快速變化的時代裡生存。
通常片名會在電影一開始,或頂多三、五分鐘過後就出現了。但片名《127小時》出現的時間,卻是在十多分鐘後的圓石砸手事件才靜靜地逐漸浮現,足以證明這是特別構出的巧思。目的在於說明,與大自然搏鬥的時刻,現在才真正到來! 剛才熱血激昂的搖滾樂隨著石頭砸落頓時消失,彷彿時間瞬間靜止...剩下就是主角的獨角戲了。
一個人在面對無法改變的困境下,唯能讓他自由流動來去的,只有過往回憶及想像。他一方面要挑戰的是食物缺乏及失溫問題;另方面是克服內心產生的孤獨及懊悔。主角用攝影機紀錄當下,事實上是自白。對於過去親情愛情的漠不關心,導致現在對自身的不諒解而懺悔。令人佩服的是,主角將沮喪的感受轉換成幽默自嘲的方式演出脫口秀,甚至化為驚人意志力來斷臂求生。
在險惡的環境下獨處,才會懂得認真思考生命的價值,藉著早晨從峽谷上空飛過的一隻鳥,或者每天只能曬到十五分鐘的陽光,讓主角深刻比較過去不知足的美好。有什麼力量比想活著回去彌補虧欠還來得巨大?
或許是因為斷臂前的情況太震撼的關係,導致結尾平穩的結束,感覺反而弱了力量,但不足影響整部片的品質,因為鏡頭轉換與配樂的搭配實在好得無話可說。
註:懼血症的觀眾請避免觀看此片...不要冒著昏倒的危險,畢竟斷臂的畫面相當逼真...。
圖片來源:開眼電影網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如要留言,請留下名字或暱稱,方便作直接回覆, than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