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名稱: 麥可佛萊利 舞王3D(Michael Flately : Lord of Dance 3D)
出品國家/語言: 英國 / 英語
類型: 音樂.歌舞
年代: 2011
導演: 馬可士維納(Marcus Viner)
片長: 95分
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陌生,在1998年7月倫敦海德公園所演出的《火焰之舞》(Feets of the Flames),造成了盛大空前的景況,所造成的轟動,也讓台灣當時也出了DVD,直到現在依然暢銷。
其實最初的版本為《舞王》(Lord of Dance),也是本片所呈現之內容。主要是改編自愛爾蘭民間傳說,訴說正義與邪惡兩方,彼此互相為了欲望、地位、愛情而爭奪的故事。有劇情連貫的故事大家都喜愛,加上豐富的舞蹈更是精彩絕倫。
而《火焰之舞》則是由《舞王》演變而成,當時特地為海德公園表演所創作出來的,基本上這兩種版本的差異不大,較明顯不同的地方在於服裝與曲目。
基本上這部3D紀錄片,或許是因為建立在「舞台等於立體」的視覺基礎上,想要讓觀眾能「身歷其境」,有深刻的感官體驗。但我個人認為,3D效果還是用在科幻片會比較有料實在,在這裡有些多餘。除了舞者較立體感、還有舞台的背後巨大LCD螢幕突然飛出來的星星碎片...之外,好像沒有更恰當的元素使用在3D裡了。很多電影都打著3D的名號來吸引觀眾,倘若沒了3D,是不是這場電影,就失去了讓觀眾買票進院觀看的理由? 也因此,這部紀錄片立場顯得尷尬。欣賞一段舞蹈演出,是在於舞者呈現的精神、舞技與音樂節奏的搭配,若只有3D立體版的選擇,對觀者們的眼睛來說,實在有點蠻橫了。
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踢踏舞王 ─ 麥可佛萊利的生平事蹟:
生於1958年,美國芝加哥人,雙親為愛爾蘭移民,一家七口生活拮据。十七歲便拿下了世界愛爾蘭舞蹈大賽的冠軍的美國籍舞者,他曾當過建築工人,今天在舞台上表演,而隔天便在工地裡挖地基的情況常在他生活裡發生。不過他不因此氣餒,父親對他說過的話常迴繞在耳邊:「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,便是努力工作、堅持決心,並且永不放棄。」之後,他終於接到愛爾蘭知名舞團「領袖」的邀約,開啟了他的舞壇生涯。
1995年他因與大河之舞的製作人理念不合,便離開了舞團。他將傳統愛爾蘭踢踏舞,結合了豐富多變的肢體語言,帶給觀眾視覺及心靈上的震撼。於是他開始自行編舞、製作了戲碼《舞王》,及陸續推出的《火焰之舞》及《愛爾蘭之虎》(Celtic Tiger),都獲得極高的評價。另外,他也是一秒鐘踢35下的金氏紀錄保持者,至今無人能打破!
舞者與觀者,兩者間是互相的關係。
踢踏舞者,他們用雙腳跳出了對舞蹈表演的堅定;在熾熱的聚光燈下,他們盡情揮灑汗水,鞋底的鐵片與地板碰撞的清脆聲響,呈現輕重緩急的區別,讓節奏也活出情緒。而台下滿山滿谷的掌聲予以回報。舞步與掌聲,聯繫著兩者愉悅的元素。沸騰熱情的音樂節奏,感染了在場每位觀眾的心,讓人不禁屏氣凝神、目不轉睛。
當舞者遠離了聚光燈,背後卻是為人不知的辛酸。
隊形、節奏需要百分百完美的呈現,不得有半點差池,就算上台前一刻小腿抽筋或腳踝扭傷,下一刻都得要微笑挺上台。而這種力與美的表現,更是會隨著歲月年華力量衰退;每年不斷的各國巡迴演出,體力的損耗也是他們無可避免的代價,人說「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」,那些踏得漂亮的舞步絕不是偶然或天份所造,是經歷過一番波折痛苦啊!
麥可佛萊利在片中說過:「只要隨著心之所向,認真努力,沒有不可能的。」雖然很八股,但會做到的人真的不多,隨著心之所向很簡單,但認真努力需要時間,而往往人們總捱不到那個時機就放棄了。在《舞王3D》裡,我們除了可以看到他精彩表演之外,也能看到五十三歲的他的親身證明。
圖片來源:天馬行空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如要留言,請留下名字或暱稱,方便作直接回覆, thank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