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02-09

【冥王星早餐】 戲謔式的認真 & 【告白】變調青春

      前陣子因為感冒的關係,所以跑不了電影院看正在上映的新片,有點悶。

      於是找了些以前想看卻沒看的片子,像是:2005年的<冥王星早餐>(Breakfast on Pluto),還有2010年的<告白>(Confession)。另外1941年的<大國民>(Citizen Kane),還正在看。
      我的電影單很亂,就像火車裡頭的乘客一樣,彼此沒什麼歸納限制或者關係存在,但都擠在我的電影單裡......而我純粹只是想看而看,分為兩篇大概分享一下。



一.冥王星早餐


      <冥王星早餐>這名字聽起來很酷,裡頭其實故事也很酷。

圖片來源:http://gallery.photowant.com/b/gallery.cfm?action=poster&filmid=fben00411195&pid=P-fben0041119504


電影名稱:冥王星早餐(Breakfast on Pluto)
出品國家/語言: Ireland | 英語 
類型:劇情.喜劇
年份:2005
導演:尼爾喬登(Neil Jordan)
演員:席尼墨菲(Cillian Murphy).史蒂芬雷(Stephen Rea).連恩尼遜(Liam Neeson)
片長:128分鐘

    
      我個人是這麼覺得,甚至老實說,一開始看這部片,我不怎麼有好感,只因為我不喜歡裡頭主角派翠克(自稱小貓Kitten)對於他自己的生活態度如此搞笑,甚至輕浮。(我覺得既然要搞笑,就要有理...要不然就跟搞笑港劇沒什麼兩樣了)但事實上看到最後,發現我的想法真是大錯特錯......其實他比旁邊的人們活得更認真,而且用一種「不太正經」的方式,去讓觀者意會到哪裡其實是哪裡不對勁。
      沒有一個人願意如此堅持地做自己,縱使在大家眼裡他是過於夢幻,甚至認為他愛裝扮成女生的態度感到噁心,他也總是為那些情歌著迷及喜歡問大家重複相同的問題:「如果我哪天在家昏倒了,你會抱起我送我到醫院嗎? 會買玫瑰花給我嗎?」看起來就跟腦袋有問題的人沒什麼不同,你會一度以為這是神經病的口白電影。
      但其實整部片一路看下來,你會忘了感傷或者開懷大笑,做任何一切關於情緒的波動。因為在下一刻又有出乎意料的情形發生,配合著七O年代歌曲的穿插,實在將黑色幽默發揮到了極致,例如:一開頭及結尾的<Sugar baby love>和他中途攔車唱的歌曲<You're breakin' my heart>。雖然他目標是為了尋找被倫敦這座大城市吞沒的親生母親,但可貴的是中間過程裡,他反而找到了親生父親(也應該說是終於找到有彼此互相認同的機會),也找到了他真正的幸福(雖然他覺得那只是姊妹...haha),當然,他最後找到了母親,不過卻不相認......或許當下的觀眾都不能認同:「那不是他一直以來的目的嗎?」但我想,此時相認這件事,對派翠克來說,已經不重要了。有許多因素,但最大的原因,就是不想打擾母親現在完善的生活了。畢竟事隔多年,彼此的生活圈已有非常大的不同,他也可以想像,母親可能也無法認同他的一切,甚至不想承認,畢竟他的出現,等同於是揭露了她過去一切的不堪。

      有時候不一定要用嚴肅的方式來說嚴肅的故事,用諷刺、戲謔的方式反而更能增加反差。而其中那些方式,則是由數首七O年代歌曲所組成的,歌曲放置的時機都非常恰到好處,讓人不禁莞爾一笑。值得一提的是,席尼墨菲眼睛實在是太美了(請容許我這麼說),配合演技真令人驚艷。





二.告白




      一開始看到片名<告白>,我相信許多人跟我一樣,誤認為是通俗的愛情片,所以它在上映的時候,我找好片看的同時,這部片已被我跳過好幾次......不過在一次被朋友硬逼點入預告片看的某天下午,才發現這根本就是巨大的誤會啊......。
    
      這真是符合我的胃口,只因它是不折不扣的懸疑片。

圖片來源:http://gallery.photowant.com/b/gallery.cfm?action=poster&filmid=fcja22010910&pid=P-fcja2201091001

電影名稱:告白(Confession)
 出品國家/語言:日本 | 日語
 類型:劇情.懸疑/驚悚.犯罪
 年份:2010
 導演:中島哲也
 演員:松隆子.岡田將生.木村佳乃
 片長:107分鐘


      不過我是先看2009年版的小說(不是電影上映後又出的那版),再看電影。小說電影兩者看起來敘述相差不大,但其實小說及電影的結局,我想應該是截然不同的,原因在於電影最後那四個字--「開玩笑的」。或許A可以再回去母親任教的學校就可以知道事實了,但觀眾唯一能知道的地方就只到結局,那是不是開玩笑,也只有劇中人物知道了,算是留給觀眾一個疑問,但我認為A的母親的確是沒事,就如同老師沒將含HIV病毒血液滴入牛奶一樣,她這麼做,其實比直接殺人來得高招,因為心理所產生的猜疑及恐懼,是會把人逼瘋的,那是典型的精神折磨。那老師何必這麼傻,真的跑去殺人報仇? 所以能夠肯定電影結局是沒問題的;小說的結局,想像力就比較大,老師做傻事的機率也比較高了,因為結局確實是這麼寫的,既沒有將A母親被炸的畫面還原,也是以完美的復仇為句點。

      整部電影呈現部份灰黑色調,有「變調青春」的味道。正值青春期的學子們,應該是無憂無慮才對,不過若是孩子心理因原生家庭的關係,而對於生命的價值觀扭曲變形,日後造成人格的影響會十分巨大。撇開師生彼此的報復心理不說,此片值得注意的是「校園霸凌行為」及「家庭教育」。一般正常人瞭解這部片A.B同學及老師的心態之後,應該會覺得非常不可思議,因為這是很難去理解的行為,但他們卻能將行為合理化。
      在心態尚未健全還在轉型的年紀裡,會因為同儕彼此互相的比較心態,而演變成尖銳的互動,造成了許多無法彌補的傷害。
      坦白說,這部片對於校園霸凌及家庭相處的著墨部份,其實並不誇張,因為的確有類似的現象存在於我們的社會當中,不管是什麼年代,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......,當然為此最需要負責的,除了父母之外,還有媒體,在這部電影也有稍微提到。其實電影就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加上縮影,只是戲劇性稍微比較大而已。

      我其實很反對媒體對於報導,用以不實誇張誤導的方式來引民眾注意,那不是媒體人該做的事,或者將不值得稱為頭條的新聞,為了銷售量、點閱率,而昧著良心將之置於頭條上。那會逐漸演變成重口味的報導,大家才願意看。好像敘述一件壞事,比好事更來得吸引人。
      p.s:我不喜歡鏡頭直接拍著把血噴在臉上的畫面,偏偏又挺多這種鏡頭的......我覺得這是很沒有修飾的做法,而且太假。    
    
      我在想,若是把電影的劇本,再寫回成小說,會不會比較好?
      而且「開玩笑的」這四個字,要獨立放在最後一頁。
  

      那就太酷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如要留言,請留下名字或暱稱,方便作直接回覆, thanks.